南京股票配资 心智观察所: 雅鲁藏布江的世纪工程, 西方媒体错误解读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心智观察所]南京股票配资
7月19日上午,堪称世纪工程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下文简称“雅下工程”)正式开工。
根据权威披露,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计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从2021年列为十四五规划中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之首,到去年12月中央政府正式核准,对持续关注该项目进展的网友来说,雅下工程在2025这一十四五收官之年开工已近乎明牌。
不过即便如此,当开工的的新闻正式发布,其在舆论场上仍然引发了巨大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其号称三倍于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和发电能力令人颇有目眩神摇之感,还有以西方媒体挑头的一部分声音,有意无意在进行着错误解读,即将之视为对某些下游国家的“战略制衡”。
这种以邻为壑的揣测,未免露出以己度人的狭隘,事实上,雅下工程隧洞而非高坝的开发方式,已经足以令这种论调不攻自破。
当然,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启动,的确也有着超越国界的意义,这一意义就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将到来的重大挑战提供示范性解决方案。
极限挑战
要讲清楚这个终极意义,首先还得从工程本身说起。
雅鲁藏布江下游,年径流量(出境时)为1654亿立方米,作为对比,长江三峡2003-2021年入库年均径流量为3744亿立方米。
为什么流量低得多的雅下工程,规划发电量却能远超三峡工程?
原因在于,雅鲁藏布江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的河道,在穿过闻名遐迩的“大拐弯”,也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后,却急剧降低到出境前约110米海拔高度。只要有基本初中物理常识就不难明白,这样的高差,赋予了其得天独厚的水能优势。
据统计,藏东南地区水能蕴藏量约占西藏全区的70%,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五大支流,天然水能蕴藏量约有900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为565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5%。
然而,要把雅鲁藏布大峡谷蓄积的充沛水能转化为电能,可以说技术挑战难于登天,这也是为何雅鲁藏布江水能潜力如此之大,却直到近年来才陆续铺开开发工作。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基本工程思路是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北方向,开凿多条长达数十公里、高差两千多米的引水隧洞,其长度和埋深均超过目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中国锦屏二级水电站。
一份十余年前的官方资料就曾谈到,经考察,雅鲁藏布江干流可建水电站的河段和地点有十几处。从林芝地区米林县派地到墨脱县里冬桥之间,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湾峡谷段,河湾长200公里,落差2190米,如能开凿一条36公里长的隧洞,将雅鲁藏布江水直接由派地引到里冬桥,可建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巨型水电站。
对于这样的超级隧洞,普通人首先想到的难点可能就是掘进设备。
自从2013年由武警水电部队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使用TBM(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以来,中国人在世界屋脊上已经把TBM迭代到了独步天下的水平。
此前林芝派镇至墨脱公路(派墨公路)的核心节点—多雄拉隧道,就采用“林芝一号”双护盾TBM掘进机单向掘进施工,打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公路隧道,也直接为今天的雅下工程验证了技术。
不过长度四千多米的多雄拉隧道,其技术难度和雅下工程隧洞依然无法相提并论。
雅下工程选址,位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部位,地质构造运动强烈,长达数十公里的隧洞需要穿越大量地下断层破碎带,应力场复杂多变。随着隧洞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高地应力引发的岩爆及软岩大变形等工程灾害异常严重。同时,由于其所处的高海拔和大埋深环境,还面临着高地温的挑战,隧洞内高温作业环境,对施工机械的运行效率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还可能引发隧道结构的失稳,建筑材料耐久性降低。
难题还不仅仅是掘进,在开凿之后的维护阶段,高海拔大埋深环境也会造成其结构裂损演化机理及灾变机制难题极端复杂。
如果说三峡工程证明了中国人在传统水电工程领域的世界级能力,那么雅下工程则标志着中国人对极限环境发起的最新挑战。在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上开凿超级隧洞,不仅需要顶尖的工程技术,更需要对地质构造、应力分布、岩体力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的取得,绝非一蹴而就。从三门峡、葛洲坝到三峡、锦屏,中国水电工程走过了一条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的道路。每一个标志性工程都是一次技术积累,每一次突破都为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奠定基础。
如果没有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与土木工程师终其一生甘坐冷板凳的守望和钻研,这种深刻的机理认知与非凡的工程跃进是不可想象的。
雅下工程日前正式开工,无疑标志着这一世纪工程前期论证与关键技术攻关已取得全面突破,而当这些成果在雅下工程得到验证后,又将为未来更大的超级水利工程铺平道路。
突破胡焕庸线
是的,比雅下工程更为恢弘的超级水利工程已经渐行渐近。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就明确提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是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抓紧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加快推进西线先期实施工程、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加快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引江济淮二期等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建设。优化完善区域水网布局,加快区域水网骨干工程前期工作。
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系列最宏伟的水资源调配计划正在走上前台。
这些布局,共同指向对胡焕庸线以西、以北自然资源禀赋的再造,进而深刻改写中国人口与经济地理。
这样的再造,在主要大国的历史上不乏先例。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胡佛大坝为代表的科罗拉多河水利水电系列工程,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深刻改变了美国西南部地区的能源与水资源禀赋。
今天,科罗拉多河流经的7个州人口较之1930年代增加了4500万,洛杉矶、圣迭戈、盐湖城、菲尼克斯、丹佛等大城市在美国经济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胡佛大坝提供的充沛水电和调水保障。
胡佛大坝这样的超级工程,在特殊的时代,也成为美国民族精神淬炼成熟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政治伦理开始脱离狂野粗粝的个人主义。正如罗斯福在大坝落成典礼上所言:“美国人民为博尔德大坝(胡佛大坝原名)感到自豪。除了少数目光短浅的人之外,大西洋沿岸的人们、中西部和西北部的人们以及南方的人们,一定都认识到,这项工程竣工后将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利益,将惠及美国四十八个州中的每一个州。他们知道,两千英里之外一个社区的贫困或苦难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同样,整个大陆的繁荣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也将惠及他们的家乡”。
胡佛大坝向洛杉矶送电当天,该市举办了空前盛大的庆祝活动
再造西部,同样是国人振兴中华梦想的重要追求。
胡焕庸线,这条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的分界线,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宿命"——该线东南43%的国土承载了94%的人口,而西北侧57%的国土仅有6%的人口。这种分布被认为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不可能靠人力突破。
然而,这种宿命论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技术进步对自然约束的突破能力。
美国西部的发展史提供了绝佳的例证。正如西部电影所刻画的,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还几乎是一片荒凉的无人区。但随着铁路的修建、农业与工矿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初胡佛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美国西部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利福尼亚从法外之地变成了全美最富裕的州,拉斯维加斯从沙漠小镇变成了国际都市。
中国正在规划的,是一场规模更大、难度更高、魄力更惊人的地理再造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学者梁书民曾测算,向我国三北地区实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配套全面推广滴灌垦荒,沙漠变绿洲,戈壁变农田,受水区实际可开垦平地宜农荒地面积可达6689.8万公顷,按受水区的光温生产潜力和谷物油料滴灌经济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5634和0.4983计算,平地宜农荒地和平地旱地的谷物或油料的灌溉增产潜力分别为123991万t或40060万t;混合增产潜力按照当前消费结构测算,垦荒理论增产潜力总计可达到粮油87398万吨,相当于2023年我国粮食油料产量合计的1.2倍以上。
说再造一个中国,也不算夸张。
这种翻天覆地的规划如果全面实施,将决定性改变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面貌,极大扩展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纵深,显著促进人口合理均衡分布、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而保障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地区水系获得补充后,额尔齐斯河直通北极航线抵达欧洲也绝非天方夜谭。事实上,塔斯社今年就有报道,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中国代表团将就未来通过额尔齐斯河开展货物运输的可行性展开讨论。
俄罗斯鄂毕-额尔齐斯河盆地管理局副局长康斯坦丁·茹林向塔斯社记者表示,会谈将在哈萨克斯坦举行,届时哈俄中三国代表将齐聚一堂,重点探讨额尔齐斯河适合运输的具体货物类型。
在前苏联时期,额尔齐斯河曾被用于货运,使哈萨克斯坦能够通过这条水路通往北冰洋航道,甚至新中国也曾通过布尔津港开通了从新疆向苏联的船运航线。
为恢复乃至拓展这条低成本跨境水运航路,哈萨克斯坦正计划依托额尔齐斯河打造“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从客观形势看,未来的水资源调度超级工程,也是为了牢牢把握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主动权,让中华民族不要在莫测的气候变化中“听天由命”。
从气候变化影响看,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而中国又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61—2023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态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根据大气物理学克劳修斯-克拉伯龙(C-C)方程,气温每上升1℃,大气含水量将增加7%左右。大气增温的热力效应使水循环加强、降水变率加大,更易发生暴雨洪水。
2024年已经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变暖仍将持续,中国水循环时空分布也将更趋极端化,对于这种趋势,恐怕许多普通中国人也已有清晰的“体感”。
这种挑战,恰恰凸显了中国水利布局的前瞻性。
中国的新思路,是系统性的水网重构: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水网体系,实现水资源的时空调配。洪涝或干旱极端天气再不是人类被迫接受的宿命。
这种大规模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思路,也已经通过十年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后的巨大效益得到验证。
除了保障几亿人生产生活用水,东中线全面通水十年来,累计向北方地区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通过南水置换当地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缓解,总体达到采补平衡,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连续回升,部分地区地下水漏斗正在消失,一大批河流和湖泊重现生机,被某些“公共知识分子”预言的生态危机早已烟消云散。
中国范式
气候变化的影响,绝非仅止于中国,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很多国家也深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发生,极端高温热浪肆虐各地。这些都警示我们,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事件影响比预期更加剧烈。
在极端天气如此频密的当下,随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重新松绑化石能源,全球通过传统合作框架阻止气候变暖恶化的前景已经相当暗淡。
这种暗淡,折射出西方应对模式的根本性缺陷。
西方的气候治理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限制"的逻辑——通过限制排放来减缓变暖,通过限制发展来降低对环境影响。这种逻辑看似合理,实则难以持久:发达国家在寻求“再工业化”的潮流中越来越抗拒“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分担,而发展中国家方兴未艾的工业化浪潮,使其即便严格执行碳达峰时间表,在相当长时期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仍将有增无减。
更重要的是,这种“限制”逻辑忽视了一个基本道义准则:对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民众而言,发展权就是生存权。要求他们为了虚无缥缈的“全球目标”而放弃改善生活的机会,既不现实,也不道德。
而在气候变化不断加速,影响日益显现的当下,抗风险能力最薄弱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等地区,恰恰也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粮食、能源与水的供求危机已在酝酿,一个令人忧心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
随着美国做出的糟糕示范,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在关键时刻被削弱,气候问题在本世纪中叶很可能造成空前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
届时,极端干旱、洪涝、热浪、寒潮冲击全球农业生产,叠加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过快增长,一场远超冷战时期的欠发达地区粮食、水源、能源危机已愈发清晰可见。
今年6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的重磅研究成果,与之前的研究认为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全球粮食产量不同,研究人员估计,全球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就会使全球每人每天的粮食供应能力下降120卡路里,相当于目前每日消费量的4.4%,尽管农民努力适应气候变化,但全球粮食系统仍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该研究特别警告,目前的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预计将遭受巨大冲击,该国中西部目前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在未来的高温气候下将遭受重创。
模型显示,当地球变暖时,全球水稻产量有50%的可能性会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稻受益于更温暖的夜晚,而到本世纪末,其他主要作物产量下降的可能性约为70%至90%。该研究模拟了一系列气候变暖和适应情景下的未来农作物产量。作者估计,到2100年,如果全球碳排放能够降至净零,全球农作物产量将下降11%;如果排放量继续不受控制地上升,全球农作物产量将下降24%。
从短期来看,作者估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农作物产量下降8%——无论未来几十年排放量增加或减少多少。
沧海横流,方显担当。
当下中国所做的,就是为全人类自救提供示范。
或许历史将证明,有且只有坚定实施一整套水资源调配与清洁能源利用的“中国范式”,才可能化解欠发达地区箭在弦上的能源与粮食危机。
这个范式的核心思维,不是“限制”,而是“开拓”——通过实施超级工程改变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确保当地人类生活基本需求。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是这种中国范式的最新实践。它证明了即使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类依然可以通过智慧和勇气,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从全球范围看,跨区域水资源与能源配置,足以有效对冲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
同样根据梁书民的研究,全球范围内类似我国南水北调的跨流域调水潜力巨大:他将全球跨流域调水工程按受水区所处地理位置分为9个大区,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计算熟制与一熟垦殖率,然后计算播种面积与光温生产潜力,进而计算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同生物产量的比值)与粮食油料生产潜力。计算结果显示,9个大区跨流域调水工程总计受水区面积可达1712万平方公里,可增产粮油36亿吨以上,为2017年全球粮油产量的89.13%,能够充分满足届时增长的人口总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
目前,不少粮食供应压力较大的国家,已经开始规划乃至实际上马了大型水利工程;即便财政窘迫的阿富汗,也咬牙挤出巨额资金,启动库什特帕运河建设,计划从阿姆河引水285公里,将55万公顷的沙漠变成农田。
从青藏高原到撒哈拉沙漠,从安第斯山脉到东非高原,地球上还有许多类似的大规模水利设施亟待建设。从生态风险的评估到提供工程技术,中国可谓全球范围内无可替代的关键合作伙伴。
昭昭天命
从1865年后英法联手推动苏伊士运河建设,到美国20世纪上半叶以巴拿马运河、胡佛大坝为代表的超级水利水电工程,不难发现,近代以来被公认具有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的强国,无不通过对水资源的调度,直接影响了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定居与迁移,显著增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利水平。
细究这些工程的动机和效果,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演进逻辑。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本质上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们的建设,首要目的是服务于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苏伊士运河让英国控制了通往印度的航线,巴拿马运河让美国实现了两洋舰队的快速调动。这些工程虽然客观上促进了全球贸易,改变了全球经济地理版图,但其收益主要被少数强国攫取。
胡佛大坝代表了一个转折。它的建设虽然也有与墨西哥相关的地缘政治考量,但更多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控制科罗拉多河,美国西部获得了稳定的水源和电力,从而支撑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工程的受益者主要是美国人民,但它也间接惠及了全世界——美国西部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
今天中国的超级水利工程,则在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超级工程不是基于零和博弈思维,而是极为重视与相关国家的互利共赢和相互理解。雅下工程多年来低调而审慎地推进,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打消下游国家的猜疑。
其次,中国的实践具有普遍意义。不同于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不可复制的地理禀赋,中国探索的水利水电经验,可以在世界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建设自己的“三峡”,开凿自己的“南水北调”。
遥想20世纪中叶美国国力极盛之时,TVA(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开发范式同样曾一度全球推广,然而却在阵营对抗的私心下很快偃旗息鼓,而在今天,中国水利开发范式的价值,终究会被全球各国所自愿追随与借鉴。
中国提供的不仅是工程方案,更是发展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是:人类不必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做单选题,技术进步可以让我们兼得鱼和熊掌;发展中国家不必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可以通过跨越式发展直接进入清洁能源时代;人类面对自然不必只能被动适应,可以通过智慧和勇气主动塑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随着那些已经酝酿数十年的水利、水电、水运超级工程渐次上马,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大抵可以自豪地复诵一位伟人的理想,即:
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今天,这个“较大的贡献”已经有了具体的内涵——那就是在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考验降临之际,为全人类探索一条依靠科学技术改变环境约束的新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于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独特模式,西方媒体及其应声虫们,往往习惯于从错误的历史中寻找类比,也因此,出现了将其与苏联时代水利工程的比较,并以后者在冷战后暴露出的诸多环境后果来暗示。不过但凡认真比较过中国与前苏联超级水利工程建设模式的人,都不难发现两者的本质区别,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一期,我国超级水利工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前期准备与论证上,对于环境效益的极度谨慎。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同样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安全工程。通过大量地质勘探和技术积累,已为科学、安全、高质量开发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工程建设健全当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数千年悠久文明,赋予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辩证理解,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保护与发展是双向互动和互益的关系,人的能动性,体现在充分遵循自然生态演替规律与内在机理的同时,能动地提升自然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发展。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结语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一基础设施项目,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开工,不只是为资本市场带来短期刺激,更有着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意义。
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改造自然,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从资源掠夺到永续发展,在西方霸权衰落后,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换。而中国,正在成为这场转换的引领者。
当西方还在用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维揣测中国的每一个举动时,中国已经在用21世纪的文明视野规划人类的未来。
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基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在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发展权利的问题上,没有哪个民族应该被剥夺机会。
中国选择的道路,难而正确:通过自身的发展探索,为全人类示范新的可能。这条道路的尽头,不是某个国家的独霸,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提升。
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江水,即将转化为照亮千家万户的清洁电力。这不仅是能量的转换,更是文明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证明:人类的未来,不在于相互限制,而在于共同开拓;不在于零和博弈,而在于美美与共。
从三峡到雅下,从南水北调到全球水网,中国正在用一个个超级工程,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在21世纪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开端。
南京股票配资
辉煌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南京股票配资 每经热评︱从供应商到经销商:“60天账期”应覆盖汽车全链条
- 下一篇:没有了